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对机构编制评估作出了总体安排,并明确“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为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四川省南充市结合机构编制管理和实践,自主制定了评估体系,出台了评估办法,建立了评估专家库,探索将事前动议、事中审核、事后问效全面贯通,一体化评估,创建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全程评估的“四川南充模式”。
一、建章立制强引领,确立评估“一条线”
坚持以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按照“突出实效,方便快捷”的原则,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探索建立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办法和量化标准,将机构编制评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全过程。
一是建立两套制度作先导。出台了《南充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暂行办法》,按照“一事一评、一事一表”的原则,对增机构、增编制、增职数等7类最常见的申请事项分别设计了7张《评估表》,细化为62项评估指标115项评估标准106项评估方法,逐一对表,量化打分。出台了政策解析、操作流程图、评估模板、答复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将评估工作具体化、图表化,实际操作数量化、标准化。出台了《南充市机构编制评估专家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优选近300名思想政治觉悟高、熟悉机构编制政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质的人员建立了“机构编制评估专家库”。
二是明确三类评估定方向。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分申请事项评估、专项重点评估和运行效果评估三类。申请事项评估是各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动议事项、申请内容进行审批前的把脉问诊,“点对点”对动议事项的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估,为审批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把关。专项重点评估是机构编制部门组织人员对各单位动议的机构编制事项、提交的机构编制申请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评估。运行效果评估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运行效果进行事后的跟踪问效,“面对面”对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和履行、机构设置和运行、编制核定和使用”等进行评估,为日常管理提供支撑,为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三是实行四项举措强保障。实行事前沟通机制。各单位在动议机构编制事项前,先与机构编制部门进行沟通,说明单位诉求、提出建议意见、明确报件要求。实行第三方参与机制。针对事业单位行业分布广、专业性强的实际,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估。对涉及项目资金的申请事项,邀请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评估;涉及国计民生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参加评估;专业性强、服务对象多的,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机构)的技术优势和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实行结果运用机制。对申请事项评估不合格的,暂停进入审批程序;对运行效果评估不达标的,机构编制管理从严从紧;对违规违纪的,采取暂停受理申请事项、冻结机构编制、收回编制资源、进行组织约谈等处理措施。实行容错纠错机制。评估对象如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在5个工作日内申请复评,防止漏审误判,保障评估真实性、客观性。评估对象将评估中发现反馈的问题整改到位,经验收合格后,解除暂停和冻结的机构编制事项。
二、精细评估全覆盖,管理服务“一条龙”
为充分发挥机构编制执政资源的效能,积极统筹兼顾机构、编制、职责的配备与使用,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层面发挥好“谋士”作用,为单位解难、为领导分忧,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切实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到助推事业发展的“刀刃上”。
一是事前动议自查评估亮“痛点”。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的业务培训,强化与各单位的沟通协作,全面实行事前沟通制度。各单位在动议机构编制事项、正式提出申请前,先与机构编制部门进行沟通。通过事前充分交流,单位亮明工作中的“难点”、管理中的“痛点”,为机构编制部门的后期建议与决策奠定基础,同时让单位熟悉机构编制的政策和规定,便于后期管理与完善。各单位提出的机构编制工作动议必须符合党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和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对明显违反政策规定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相关单位应放弃申请、不再动议;对符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再进行自查评估,充分论证动议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通过事前沟通和自查评估,不仅明确了申请单位主体责任,延伸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触角,更强化了政策宣传,凝聚了单位共识,基本实现机构编制审批“只跑一次”和“一站式”服务的效果。
二是事中论证重点评估疏“堵点”。充分借助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运用机构编制核查等方式进行资料核实,对单位提交的申请事项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否符合党中央有关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保障能力、是否科学合理和解决实际困难、是否会引发新的矛盾和社会风险等进行进行重点审核。对情况清楚、依据充分、自评客观的,实行书面表格化评估;对情况复杂、事关重大、影响深远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重点审核、实地评估。通过实地调研、跟班运作等重点评估,找准影响机构运行的“瓶颈”、制约单位发展的“堵点”,为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事后问效运行评估寻“亮点”。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为切实管住管好用活机构编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该市对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和单位运行效果及时进行跟踪和问效。对已经调整了机构编制事项的事业单位开展运行效果评估。重点评估单位的职责配置和履行、机构设置和运行、编制核定和使用等情况,通过“面对面”地问效评估,全面了解配置的机构编制资源是否收到了审批时的预期效果、实现了配置资源的预期目标、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用,对好的作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解决,为规范管理提供支撑,为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三、以评促管细统筹,深度融合“一盘棋”
南充市将机构编制评估与日常规范管理紧密整合,以评估为“锁”,审核审批、监督管理、政策宣传为“链”,锁动链合、链锁融合,有效统筹了编制资源,提升了评估效益。
一是将评估结果与审批运用对接,破解事业单位“标准缺失”的瓶颈。该市通过对历年的单位动议、申请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增核职数等日常管理实践中动议、申请频率最高的事项建立了评估体系,制定了《评估表》,逐一对动议事项进行精细评估,对申请内容进行定量分析,有效地弥补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缺失的“先天不足”。将评估结果直接与机构编制审核、审批挂钩,对量化评估80分及以上的,通过事前审核,进入审批环节;量化评估80分以下的,则未通过审核,驳回申请,不予受理。评估标准具体量化,评估措施简便可行,评估结果运用直接,有效地提升了评估工作专业水平和公信力。开展评估工作以来,该市机构编制动议事项、申请报件下降了41.3%,申请事项审批通过率提高了47.2%,实现了“部门单位报件申请量大幅下降,机构编制审批通过率显著提升,赢得了党委政府满意、主管部门满意、事业单位满意”的“一降一升三满意”的良好社会效应。
二是将资源配置与规范管理对接,破解编制管理“一核定终身”的难题。实行申请事项联动预审制,对单位动议、申请事项,先进行监督检查、登记管理等联动预审,对存在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或未按要求整改、未及时办理法人登记等事项的,暂停受理其机构编制申请。在一年的履职运行之后,对已通过审批的调整职责的配置和履行、设立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核定编制的管理和使用、单位人员的配备和管理等运行效果进行评估,适时跟踪问效。评估达标的,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中予以倾斜和支持。未通过评估并有违规违纪情节的,视情节采取暂停受理申请、冻结机构编制、进行组织约谈等处理措施;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对单位职责履行、编制资源使用等未实现机构编制资源配置预期效果的,启动“问责”程序:调整已确定的职责、撤销已设立的机构、收回已增加的编制、核减已增核的职数、降低已提升的规格,实现职责能定也能调、机构能设也能撤、编制能增也能减、规格能升也能降。该市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估实践,切实打破了机构编制资源部门化的利益藩篱,突破了编制管理“一核定终身”的难题。
三是将事前沟通与部门协作对接,破解机构编制部门“孤掌难鸣”的困境。全面实行事前沟通制度,明确各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为自评主体,对动议事项的自评结果负责,对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买单,压紧压实主管部门监管职责的同时,调动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对事业单位职能履行、人员管理等情况熟悉的优势,在自评中主动从严把关,破解了以往主管部门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申请中参与不足、甘当看客,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孤掌难鸣”的困境,引导主管部门将重心从向“外”申请机构编制转到对“内”严管盘活上来,从源头上厚植了一道管理屏障,激活了机构编制管理新力量。自评估工作开展以来,该市先后有24个单位因自评不合格而自愿放弃申报,17个单位因复评不达标而主动撤回申请。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构编制部门“三家联动”评估机制,在凝聚单位合力和共识的同时,更赢得了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构建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统筹使用编制资源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