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永开先进事迹
周永开,男,汉族,1928年3月生,巴中市巴州区人。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学历。曾先后任南江县委书记、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1991年在纪委书记岗位上离休。
参加工作70多年来,周永开同志一直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离休以来,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的信念,始终保持革命热情,对党无限热爱忠诚,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长期致力于传承红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积极传递正能量,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展现了一名老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体现了一名老干部“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跨世纪杰出老人”,2004年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2019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革命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
周永开同志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身体力行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为了纪念万源红色历史,他历时三年策划、组织拍摄了电视剧《血战万源》,该剧获得了广播电影电视部第十七届飞天奖、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系统金奖。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他出资2万元,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一座山崖上錾刻下“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并与另一名老党员用一个月时间手抄了长90米、宽0.71米的《共产党宣言》长卷。此外,他还在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达州市达川区翠屏山、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万源市青龙沟等地塑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伟人及革命烈士雕像,让红色文化扎根于革命老区。
同时,周永开还多次到机关、学校、社区义务上党课,对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致力生态保护,捍卫绿水青山
周永开同志热心生态保护,扎根大山不言苦。1992年,离休后,周永开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他最牵挂的土地——万源市花萼山。
1992年,时年65岁的周永开说服两名退休干部,自发组成了三人义务护林小组,在万源市花萼山义务护林。他先后走遍了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及村组,深入院坝、群众家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20多年岁月里,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他常常是自己掏钱予以接济。每次上山前,他还要动员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周永开同志对于生态保护的苦心有了回报,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当地大多数人的习惯,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余亩。
20多年来,他和护林队员们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他在花萼山每次少则住半月,多则住两个多月,在他的感召下,村民纷纷主动加入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20多年来,周永开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余亩,支持在万源青沟打造野生腊梅园,已发展野生腊梅67公顷10万多株,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荫,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8月,花萼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花萼山如同一座“绿色明珠”,镶嵌在大巴山人民的心中。
倾情脱贫攻坚,助力百姓致富
“离休不离岗,为扶贫事业作出贡献。”“70多年如一日,把对党的忠诚践行在行动上,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花萼山不通电,我就去跳玄天观”,周永开用行动践行着“把群众当亲人”的铮铮誓言。1994年起,周永开带领村民们修建通村公路,项家坪村也告别了不通电的历史;周永开捐出1500元钱、5吨水泥修缮破旧的校舍;对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周永开就自掏腰包,先后资助10多名孩子上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决战脱贫攻坚,必须为群众开辟致富路。周永开经常深入农户出“致富点子”。川贝是名贵中药材,而花萼山上的萼贝是其中最好的一种,在市场上十分紧缺,他得知这一信息后,就自己种起了0.2亩“试验田”,自己边学边种,并利用闲遐时间向村民传播种植技术。农忙季节,他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就深入农家讲解技术。在他的帮助带领下,村民们种植萼贝成功,并卖上了好价钱,人均年增收入五千元,村民李家权种植萼贝年收入达4万多元,花萼山项家坪村还成立了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萼贝年产值数百万元。如今,村民们还种起了其它中药材,昔日的荒山坡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热心教育事业,彰显大爱情怀
周永开同志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致力教育公益事业。1995年,周永开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以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组织编攥《热血》系列丛书,被达州市作为全市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读本。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达县蒲家中学,周永开同志为了让师生牢记在革命战争中蒲家镇牺牲的700多烈士,自费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园”,重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当地革命先烈的塑像,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周永开还发起组织“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并举办年会20多次。1998年,他在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捐赠奖学金40多万元,现已颁发20多届,先后奖励师生1000余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周永开个人向灾区捐款10万元;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7000元;2019年,在建党98周年前夕,他又向党组织缴纳大额党费10万元;2020年,周永开捐款10万元助力武汉抗击疫情;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前夕,周永开向党组织缴纳10万元特殊党费。此外,还向蒲家小学捐款3万,万源市花萼山捐款7.1万……但他还说自己做得不够,还要把积蓄捐给需要的人,把房子捐给政府,身后把遗体捐给医学,把能捐的都捐出去。
慷慨的背后,是周永开对自己和家人的“抠门”。周永开夫妇俩都是地下党员、离休干部,平时生活俭朴、省吃俭用,至今还住在80年代的老房子里,破旧的家具、简陋的陈设,人们不禁感叹:一个离休干部竟过得如此清贫。多年来,周永开没有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有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没有给孙子发过一次压岁钱……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周永开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是要有点奉献精神的”这句他最爱说的话,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
2. 其美多吉先进事迹
其美多吉,男,藏族,1963年9月生,现任中国邮政集团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驾押组组长,甘孜州总工会第十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中共二十大代表。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人物。2019年1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其美多吉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9月27日,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20年11月24日,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021年6月28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群众誉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
孤独的“航标”
1954年12月15日,随着川藏公路的开通,两辆崭新的邮政汽车满载着祖国内地发往西藏的上万件邮件,从成都直抵拉萨,开启了川藏干线汽车邮路的历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条沟通西藏与内地联系的邮路,依然是中国邮政通信的主动脉,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条不通火车的一级干线邮路。
其美多吉是四川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组长,有着一张典型的康巴面孔,有棱有角,肤色黝黑,目光坚毅,头上扎着一条马尾,举手投足间透着潇洒。
然而,这位看上去有着艺术家风范的康巴男人,却在过去30年里重复做着一件单调而艰苦的事——6000多次往返于甘孜与德格之间,行程140多万公里,约等于绕了赤道35圈,也相当于从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了两次。
“我小时候,高原上的车很少,在我家乡,第一份报纸是邮车送进来的,第一份中专生的录取通知是邮递员送来的。如果能当上邮车司机,多光荣、多神气啊!”他说。
1989年,当这个梦想终于实现时,迎接他的却是一条危险的旅途。209公里的路程即使没有意外也要开上8个小时,中途的雀儿山更是许多司机的噩梦,交通事故频发。
雪线邮路上,司机们的心目中,多吉的邮车就是航标。特别是“风搅雪”来临,漫天的风雪让人无法分清天空和大地时,多吉的邮车总是在漫漫雪山之上碾出第一道辙。
但航标都是孤独的。30年来,他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只在家里过过5个除夕,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在运邮路上。
驾驶邮车穿越人生风雪
多吉的右脸有一道明显的刀疤——那是2012年7月留下的永恒印记。
当天,他驾驶邮车途经国道318线雅安市天全县境内,行至一陡坡,车速减慢的时候,路边突然冒出12个歹徒,手里挥舞着砍刀、铁棒,将邮车团团围住。
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4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左脚左手静脉被砍断……在进行了8个小时的手术后,他挣扎着捡回一条命。
然而,由于肌腱断裂,左手难以合拢,别说是开车,生活都难以自理。
就在他出事前一年,他即将结婚的大儿子突发心肌梗死,撒手人寰。接连遭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曾经开朗的多吉变得沉默寡言。
一系列变故让妻子泽仁曲西流干了眼泪,但面对多吉,她却依然努力微笑,不停地鼓励丈夫,带着他四处求医。
就在多家医院作出左手几乎不可能完全康复的诊断后,夫妇俩遇到了一位老医生,教给他一套常人难以忍受的“破坏性康复疗法”——先强制弄断僵硬的组织,再让它重新愈合。康复过程痛得钻心,每一次多吉都会疼得满身大汗。通过两个月的咬牙坚持,左手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回到甘孜县,同事们都劝他别再开车了,既是心疼他的身体,更怕他再遭遇不测。但妻子知道,面前这个遍体鳞伤的男人,只有重返雪线邮路,才能找回丢失的魂。
回归车队的那一天,同事为他献上哈达。他却转身把哈达系上了邮车。他说,行驶在这条路上,能感觉逝去的儿子和曾经的自己又回来了。
雪线邮路,一生的路
邮车路过四道班时,停了下来,多吉下车把青菜和肉送到道班工人莫尚伟、黎兴玉夫妇手中。
这对坚守雀儿山23年的夫妇动情地地讲起他们与多吉的感情。“他是信使,更是亲人。”在荒凉的生命禁区,邮车带着独特节奏的两声鸣笛是他们之间才懂的问候,他送来的报纸和家书更是滋养精神世界的唯一营养。
跟随多吉行驶在雪线邮路上的日子,窗外的风景一直很单调。
然而,从一位位邮政职工、道班工人、汽车司机、交通民警、运管人员的讲述中,记者发现,他的世界一直很精彩。
他与这抹流动的绿,在雪线邮路上架起了一座桥。它连着党中央和藏区的百姓,连着青藏高原和祖国的各族人民。
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他就成了义务交通员;哪里有了争执摩擦,他就成了人民调解员。
30年来,他带在邮车里的氧气罐、红景天、肌苷口服液,在风雪阻路、进退无路的危难关头,挽救过上百位陌生人的生命。
如今,全长7公里的雀儿山隧道已经正式通车,隧道将从前两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10来分钟。
谈起这些时,他的声音里也有些落寞,他说无比怀念雀儿山上那些步步惊心的日子,有他和兄弟们的青春和热血。
那一刻,记者的思绪也被带回了雀儿山上。多吉望着远方无边的草原说,无论道路多么艰险,只要有人在,邮件就会抵达,只要雪线邮路在,这抹流动的绿就将永不消失。(转自中国文明网)
3. 陈建清先进事迹
陈建清,女,1966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2023年10月,该同志被南充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表扬为第六届南充市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
陈建清于1986年扎根于兴旺镇三青沟村,虽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却常年悉心照顾年迈的婆婆、生病的儿子,为村民送医送药。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全村群众摆脱贫困、同步小康。找资金、跟进度,让几代人盼望的通村公路顺利竣工;建园区、兴产业,带领群众打造了百亩清水鱼、千亩有机稻、万只生态羊的“百千万”富民工程,把贫穷偏远的小山村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0年以来,陈建清相继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不屈不挠,与坎坷命运抗争
“以前啊,这里可穷了!”提起过去的三青沟村,陈建清说除了“穷”还是“穷”。1986年,陈建清刚嫁到三青沟村时,村里只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那时候的三青沟村不通电、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崎岖狭窄的泥巴路连着外界,没人愿意到村里教书,孩子们读书成了难题。再穷不能穷教育,有着高中学历的陈建清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代课老师。1986年至2010年的二十多年间,有上百名学生在陈建清的教育下走出了大山。
陈建清的这份坚持有多不容易,村里人都知道。陈建清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癫痫,丈夫在外务工受伤几乎丧失劳动力,婆婆长期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而她自己又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需长期服药。面对坎坷的命运,陈建清没有屈服,她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甚至自学医学知识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在更好地照顾家人的同时,陈建清还志愿担任了三青沟村的村医。“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乡亲们的关心与帮助,所以当我有能力时,也要去帮助其他人。”陈建清笑着说。
怀着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的想法,2001年,陈建清参加了村干部竞选,被村民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不屈不挠的陈建清,在撑起自己小家庭的同时,也逐渐为支撑三青沟村这个大家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送医送诊,走遍乡邻传真情
多年前,由于穷,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离开了。陈建清自费参加培训,考取了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至此,她又多了一个村医的职务。
“这个女娃子能干,教书教得好,当干部敢拼命,当村医又尽职,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村民们的评价鼓舞着陈建清。为了方便干活,她每天都穿着一双绿胶鞋,奔走乡野,家里柜子下面,满是穿破的绿胶鞋,“胶鞋好啊,结实,穿着踏实。”
80多岁的李素清老人,儿女长期在外务工,每次生病都是陈建清背到乡卫生院医治,情况好转再背回家中。老人过世前,陈建清像服侍亲人一样烧水做饭、端汤喂药。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为别人吃苦受累?”陈建清将心比心:“我的儿子也是病人,长期受乡邻关照,为乡亲们做点事,该的!”
在三青沟村,有80多名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很多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当了村医,陈建清不仅按时送药送诊上门,还常为村民们普及健康生活知识,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早治疗。
在提交4次入党申请书后,2004年,陈建清终于光荣入党。自打那时起,“党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在陈建清的心田扎下了根。她告诫自己,共产党员就是要为老百姓多做事、做实事。村民杨怀珍身体残疾、行动不便,陈建清前后跑了3趟,帮她办好残疾证;村民唐桂珍家庭经济困难,儿子考上大学,陈建清积极申请教育扶贫计划,为她家省下一大笔学费;每年陈建清调解化解的矛盾纠纷不下50起……一双双绿胶鞋,走遍了乡邻,传递绵绵真情。
修路兴业,带领村民拔穷根
“柏油路好安逸!”如今,三青沟村的村民对村里的交通条件都赞不绝口,从泥巴路到柏油路,三青沟村的一条条道路见证了陈建清带领全村脱贫攻坚的征程。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要修通村公路并不容易,一开始,陈建清吃了不少苦。最初听说要修路时,村民都很高兴,但当得知修路可能占用自家的地后,大家又开始犹豫了。为此,陈建清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地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打消了大家的顾虑。陈建清还将自己的走访形成了调研报告,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通过了通村公路立项。
2014年,三青沟村的第一条通村公路完工,从村里前往县城的时间,从过去的大半天缩短至1个多小时。实实在在的交通便利,让大家理解了陈建清当初坚持修路的苦心,也因此更加支持她的工作。2018年,三青沟村扩修村道,陈建清在广播里问有没有人愿意出力,结果一呼百应,大家都赶了过来。“连80多岁的老婆婆都背起背篼赶来帮忙,真的太令人感动了”,陈建清感慨道,“如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加团结了。”
曾经的三青沟村没有农业产业,要想脱贫,就必须要引进产业,为此,陈建清没少奔走。2013年,陈建清得知乡友周世莲有回乡创业的意愿后,多次登门拜访,邀请其回乡投资。最终,周世莲夫妇决定回村成立专合社,养殖黑山羊。没承想,在引进第一批种羊时遇到了难题,运输种羊的车辆在进村的当天遇上了大雨,当时道路还没有硬化,临进村口时,车轮陷进了泥泞的土路。眼看夜色越来越深,不知所措的周世莲只好向陈建清求助,没多久,陈建清带着村民赶了过来,大家打着电筒,将这一批平均40多斤重的种羊一一抱进了羊场。
被陈建清敢拼敢干的精神所打动,越来越多人选择到三青沟村创业,陆续带动整个村的产业发展。2016年底,三青沟村40户124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2018年,陈建清以全票当选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
致富奔康,走好乡村振兴路
治安巡逻袖章、巩固脱贫成果排查表、若干常备药品……这些便是陈建清工作包里的物件。每天,她都会带着工作包在村里走访。
“我们有现在的好日子,都要感谢陈书记”,三青沟村脱贫户邓小兵说。几年前,身患癌症的他经济困难,生活毫无奔头,是陈建清给予他精神鼓励,并积极帮助他引进项目,指导他养羊、养鱼,“现在我不仅顺利脱了贫,还把上大学的女儿供出来了,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培养了这么好的基层干部!”邓小兵激动地说。
2019年,三青沟村的便民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2020年,村里引进企业新建养殖5000头种猪、年出栏12.5万头仔猪的繁育场,村民年均增收万余元;全村持续开展房屋“五改三建”,推进厕所革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年初,趁着农闲时间,陈建清带着党员干部把村里的荒坡荒地逐一做了统计,准备结合村里规划统一管理。三青沟村目前正在实施百亩鱼塘、千亩有机稻、万头猪牛羊的“百千万”工程,“一定要有效利用资源,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力争走出四川、面向全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陈建清说。
如今的三青沟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亲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但陈建清没有就此满足,她认为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脱贫不是重点,我要做的,是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幸福,日子更红火,共同奔赴更美好的明天。”对于三青沟村的未来发展,陈建清充满了信心。 (转自四川文明网)